冬奥热度爆棚,冰雪旅游经济如何乘“冬”风扬帆
来源:本站 2022-3-01 12:00:00
北京冬奥会不仅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也将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情带动到一个新高度。这场盛会已然成为中国大众共同的“冰雪课堂”,让大众进一步熟悉冰雪运动,进而走入“冰天雪地”开启冰雪之旅。
紧抓冬奥机遇,共同做大冰雪旅游市场成为业界共识。文化和旅游部近期持续发力,以政策“组合拳”推动冰雪旅游跨越式发展,如联合相关部门公布“筑梦冰雪·相伴冬奥”全国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发布“2022年春节假期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公布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发布《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等。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乘着冬奥东风,不断加大对冰雪旅游发展支持力度、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冰雪旅游相关企业等紧盯市场需求,通过融合创新,将冰雪旅游资源转化为契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
PART 1
冰雪旅游发展成绩显著
在习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要发展寒地冰雪经济”等重要指示指引下,“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逐步实现。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截至2021年初,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覆盖30个省(区、市),较2015年增长317%;已有803个室内外滑雪场,覆盖29个省(区、市),较2015年增长41%。无论从参与人次、消费规模、增长势头等各方面来看,我国冰雪旅游产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参与群体大众化。据有关方面统计,新冠疫情前的2018-2019雪季,冰雪旅游人次达到了2.24亿,冰雪旅游收入达到3860亿元,都较上一雪季有两位数的增长,上雪道滑一场雪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冬季旅游首选。有研究预计,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
消费需求体验化。冰雪运动逐渐从竞技性运动成为休闲性消费,冰雪旅游也不再局限在滑雪,人们观雪戏雪玩雪,深度体验以冰雪为背景、融入更多跨界要素组合的创新产品和项目。
产品创新融合化。冰雪旅游除了向内从冰雪资源自身挖潜力之外,越来越注重向外从周边资源角度要效益,冰雪资源跟当地的文化资源,跟地方特色的风俗、风情、风物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冰雪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发展模式度假化。冰雪旅游逐渐从产品视角的发展延展到空间视角的目的地发展,高度重视冰雪旅游“流量”向“销量”、“游客”向“留客”转换,冰雪旅游综合体、冰雪旅游度假村/度假区加速发展,度假化发展模式逐步深化。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已经发布。
空间分布广域化。以往以东三省尤其是吉林、黑龙江等为主的冰雪旅游已经逐步扩张到包括新疆、河北、内蒙古以及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顺利推进,逐渐发展形成了东北、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珠三角、新疆地区等六大冰雪旅游产业集群。
PART 2
冰雪旅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冰雪旅游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从高质量发展角度看,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提高:
第一是要解决产业链延伸不足的问题。冰雪旅游是冰雪经济的主体,但只有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联动整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冰雪经济。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冰雪文化挖掘和利用、冰雪装备的质量和创新以及品牌打造、文创衍生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第二是要解决高质量发展不稳的问题。我国有不少地方有优质的冰雪资源,吸引了不少消费者,但这些地方的冰雪旅游服务、管理、规范、秩序等方面的稳定性不足,包括标准化的基础、个性化的创新等也还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不利于市场对体验质量形成稳定的预期。冰雪旅游“热”中快速投资形成的供给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也值得警惕。
第三是要解决世界性影响不够的问题。虽然我国有人类滑雪起源地阿勒泰,有世界三大粉雪圣地之一的长白山,但我国的冰雪旅游还没有形成世界级的影响,与法国瑞士、日本韩国的国际竞争力相比还要奋起直追,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中,如何通过国际循环来带动国内大循环上水平也是“十四五”期间亟待解决的课题。
第四是要解决季节性协同不高的问题。目前冰雪旅游目的地发展中除了冰雪资源丰富的冬季之外,其他季节的资源利用、产品创新、创意拓展等方面还比较薄弱,手段和方法还不多,淡旺季协同平衡的效果还不如人意,在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冰雪世界和虚拟空间融合发展上也需要继续探索和推进。
PART 3
推动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冰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要用空间思维、场景思维、互联网思维和专业化思维来推动冰雪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深化,要形成建立在“舒心的环境,放心的产品,暖心的服务,走心的体验”基础上的冰雪经济。具体而言,大致有四个方面:
第一,要谋划跳出产业、融入地方。冰雪旅游的发展只有真正融入地方,才能在整个产业链带动方面发挥更强的作用。“冷资源”要转化为“热经济”的前提是,冰雪旅游要真正转化为冰雪经济,冰雪旅游只有与冰雪运动、文化、装备制造深入融合,把冰雪之外的更多地方资源带入消费循环和产业链条,冰雪经济才能整体提升,否则只是“跛脚”的发展。
第二,要注意点状突破、协同发展。冰雪旅游的发展不能全面开花,无序发展。比如说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冰雪旅游发展显然是重要的一环,要抓住最有条件的那些地区优先发展、率先突破、带动其余。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要深化文体旅融合发展,在标准、活动、市场、政策方面优化区域协同,在用地创新、户外运动、冰雪经济、低空旅游、标准贯穿以及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价值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冬奥遗产利用方面,也不能局限在冬奥场馆的赛后利用,而是要充分用好冬奥筹备及举办中蕴含的精神、冬奥在冰雪运动和休闲度假地市场号召力与社会认知度激发等方面影响力,很多时候后者甚至比场馆赛后利用更为重要。
第三,要突出周边协同、集群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表明相较于以往主要关注滑雪场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变化,是协同发展的方向。当然,这些滑雪旅游度假地在发展的过程中怎么跟周边的其他滑雪场形成更多的合作,形成集群发展,释放潜力,提高效能。
第四,要重视优化体验、增加“留量”。《2021中国滑雪度假消费发展报告》显示,滑雪度假出行以短时间为主,游客在滑雪场的停留时间多在1-2天。围绕着旅游者,如何进一步优化宣传推广,改善可达性、便利性,如何进一步优化冰雪旅游体验,塑造或强化冰雪旅游品牌影响力,延长冰雪旅游消费时间,增加冰雪旅游的衍生消费,让冰雪旅游“流量”变“留量”,也是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关注的。
来源:厉新建旅游文库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