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经济:流量密码下的城市叙事新篇章

来源:本站 2025-11-26 12:00:00

引言

在数字内容消费碎片化的时代浪潮下,短剧以其强节奏、高密度、易传播的特性迅速崛起,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与经济现象。2024年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成为内容消费的新赛道。它始于技术驱动的消费习惯变迁,兴于市场验证的商业模式,盛于城市寻求差异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从争夺“短剧之都”的产业布局,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文旅奇迹,短剧正以其独特的叙事魅力,重塑着城市形象的传播路径和旅游经济的触发机制。

一、短剧经济缘起:从内容爆款到产业浪潮

短剧并非横空出世,它是网络视频内容在技术、平台、用户习惯共同作用下演进的自然结果。其发展有几个关键节点,标志着其从一种内容形式向一种经济形态的跃迁。

萌芽与雏形期(约2013-2017年):UGC土壤中的剧情化探索。此阶段“短剧”本质是“泡面番”或加长版段子,核心是喜剧效果,商业模式以平台分成和品牌广告植入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产业概念。2010年前后出现的时长在10-30分钟、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是长视频在网络上“缩短”的早期尝试,2013年以万合天宜为代表《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确立了“短平快”的叙事节奏和针对网络用户的吐槽文化,是短剧的雏形。

平台助推与形态确立期(约2018-2021年):短视频平台内的“连续剧”。大量MCN机构和专业内容创作者入场,开始系统性地生产系列化内容,单集时长1-3分钟、多集连载、有连续剧情和人物关系的“系列短剧”,平台还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栏目和流量入口。此时期代表作有《朱一旦的枯燥生活》、《生活对我下手了》等。

1764138813016037174.png

(图源网络)

品质化与主流化破圈期(2023年底至今):精品化与产业化。2023年初一系列高品质短剧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众对“短剧等于土味低俗”的刻板印象,实现了真正的破圈传播。三集短剧《逃离大英博物馆》实现了文化内涵的降维打击,《我在80年代当后妈》等一批高质量短剧创造了微短剧的付费风口,验证了其强大的市场变现能力,从而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与布局。

二、短剧经济赋能城市:争夺“短剧之都”的新赛场

短剧的爆发性增长,使其迅速被视为数字内容产业的新增长极。各城市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纷纷出台政策,意图将短剧的流量红利转化为本地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短剧之都”的争夺战悄然打响。

北京:资源整合的“制高点”。国家广电总局、主视频平台(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总部所在地,是行业政策与标准制定的中心,聚集了全国顶尖的编剧、导演、演员和专业院校,是短剧项目投资、版权交易的核心区域,更是名副其实的高端短剧项目的策源地和枢纽地。

杭州:平台与生态的先行者。阿里巴巴、字节跳动(抖音)、快手等主要短剧分发平台和投资方的重要基地均设于此,拥有大量成熟的MCN机构、网络作家、运营人才和资本,能够实现最前沿的流量、数据和商业变现支持。虽未直接冠以“短剧之都”,但凭借其无可撼动的行业地位,杭州已是事实上的短剧产业中心。

西安:历史文化的“赋能者”。西安微短剧产量曾一度占据全国六成以上,拥有大量极具辨识度的拍摄场景与剧本创作人才储备,聚焦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现实主义题材,推动微短剧从“情绪快餐”向“价值共鸣”升级,创作《老盔有了新主人》、《人活一口气》等爆款作品,积极引导微短剧+文旅的深度融合。

青岛:影视工业的“升级者”。提出打造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拥有东方影都等亚洲一流的影视拍摄制作基础设施与完善产业链,“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的影视短剧格局徐徐展开,“影视+旅游”“影视+消费”等新业态接续涌现,形成“创作—拍摄—制作—衍生”的完整闭环。

2.png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 | 图源: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

此外,郑州、重庆、厦门、成都等城市也都提出了发展微短剧产业、网络视听产业等,显示出各城市在数字经济赛道上都在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寻求差异化突破。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将政策、市场、人才、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最终通过短剧这一新兴载体,讲好城市故事。

三、短剧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从“看剧”到“走进剧情”

短视频时代文化表达的新载体。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短剧以其生动的视听语言和故事性,成为优秀文化表达的“金名片”。相较于传统的宣传片、纪录片,短剧能通过情感和叙事让观众对传统优秀文化产生更深度的情感连接。《傩戏》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为核心,融合奇幻叙事与传统文化,成为近期现象级文化短剧作品。

取景地效应带火小众“宝藏城市。短剧的取景地往往因其真实感和“故事滤镜”而极具魅力,一些原本知名度不高的城镇或街区,因成为爆款短剧的“舞台”而一夜成名。金华磐安“蓝色隧道”与东阳李宅村因一部黑马短剧《盛夏芬德拉》引起打卡热,杭州市临平区“五杭老街”80年代建筑群因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成为网红景点。

4.png

(图源:金华文旅)

粉丝经济催生“跟着短剧去旅游”新风尚。短剧的互动性和粉丝粘性,成就更深度的文旅融合模式——从“观剧”到“沉浸式体验”的旅游行为。粉丝会沿着主角在剧中的行动轨迹,逐一探访关键场景,完成“剧情复现”,满足其代入感和参与感。旅游目的地围绕热门短剧IP,开发主题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特色餐饮、剧本杀或沉浸式剧场体验,将短剧的流量深度转化为消费。游客在取景地的旅游行为本身,又会生成新的短视频内容在社交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形成持续的传播裂变,进一步放大短剧的文旅效应。

结语

未来,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将走向更深层次:从取景地合作到IP的共创共营,从单点引流到全域旅游的整合营销,从短期爆红到可持续的城市文化IP打造。拥抱短剧不仅是追逐流量,更是拥抱一种全新的、与年轻一代对话的方式。唯有以开放、创新、务实的态度,充分尊重内容创作规律与文旅发展规律,才能在这场由短剧掀起的浪潮中,真正讲好城市故事,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赢。

资料来源:

1、新华社网站: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微短剧之都”西安:风口之上的深耕与远望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微短剧之都”西安:风口之上的深耕与远望-新华网

2、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网:西安缘何成为“短剧之都”? 西安缘何成为“短剧之都”?西安市人民政府

3、金华文旅微信公众号:这部爆剧里,藏着我们金华 这部爆剧里,藏着我们金华

4、中国新闻网:短剧走红出圈 2024年市场预计突破500亿短剧走红出圈 2024年市场预计突破500亿-中国新闻网

来源:匠工营国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