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看这里
来源:本站 2022-12-13 12:00:00
为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十佳案例、优秀案例的通知》,公布此次遴选出的10个十佳案例和20个优秀案例。中国文化报将以专版和专栏形式,陆续对这批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进行深入报道。
北京:深化部门协作 整合推广红色旅游资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史丽娟通过一封《烽火家书》,讲述了我党高级将领左权的革命故事和家国情怀,催人泪下;密云博物馆的讲解员于晓民讲述了英雄母亲邓玉芬一家的感人故事……今年6月,“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北京市宣讲活动走进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100多名师生在现场聆听了宣讲。讲解活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讲解员李洋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真理之歌”的红色故事中达到高潮,全场起立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为了进一步挖掘、利用好北京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发挥红色旅游在爱国主义教育、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方面的突出作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开展百年党史宣讲活动,发布北京红色旅游地图、红色旅游短片,宣传推广北京红色旅游,深入推进北京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打响北京红色旅游品牌。
北大红楼
一张红色地图,9条旅游线路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于2021年12月9日联合发布了北京红色旅游地图。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处长张靖介绍,地图正面的红色资源点以市委宣传部和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北京红色遗存》为基础,包含了全市120家红色旅游景区、全国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北京大学红楼、《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31处今年确定的中共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全面展示了北京红色旅游资源点位。地图背面的9条红色线路按照不同主题、地理位置分布、历史事件等进行的资源组合,便于各单位“按图索骥”开展党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其中就有近年大热的“觉醒年代主题线路”。即使是对北京红色历史不熟悉的市民、游客,也能通过这9条线路获得独特的红色旅游体验。
优秀讲解员生动讲解百年党史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开展“百名红色讲解员讲百年党史”宣讲活动的通知》要求,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全市6家红色旅游景区的10名优秀讲解员进机关、进部队、进学校开展宣讲活动。为加强对北京市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大赛形式,与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联合举办了2021年北京红色故事“小小讲解员”大赛。这些活动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深度聚焦党在北京的历史、人物和伟大奋斗精神,将红色旅游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浓厚的红色氛围。
红色旅游推广效果显著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北京日报合作,以北大红楼、长辛店二七烈士墓及旧址、香山双清别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为素材制作推出《踏寻北京红色印记》系列短片,并通过北京日报的微博、抖音号等新媒体客户端进行发布。
同时,开展北京红色旅游短视频征集活动。充分考虑当前市民、游客的信息接收、阅读习惯,引导红色旅游景区制作适合在新媒体平台播放的短视频,提升推广、传播效果。将优秀的短视频作品在文旅北京微信号、中青旅遨游网上进行展示,并在中青旅遨游网主页发布专题,分别对红色讲解员大赛、红色资源手册、踏寻北京红色印记短片等一系列主题进行同步宣传。
加强多部门合作联动
红色旅游工作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作为红色旅游主管部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工作中与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同时还得到北京市各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目前,北京市红色旅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设施等方面的工作都设有联席会议机制,有利于相关部门相互支持配合。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处四级调研员周乾介绍,为进一步加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北京市将继续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旅游,加强红色研学旅游线路和产品的设计开发;增强红色旅游体验感,寓教于乐,推出红色线路打卡活动、红色故事体验活动,设计互动环节,开发新颖、有趣、规范的红色文创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在规范红色旅游形式、内容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门可以通过推出红色旅游线路扶持奖励等形式,引导鼓励旅游企业开发红色旅游产品,产生经济效益。
评审专家认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的重要讲话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突出正确政治方向和创新导向,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上海:率先迈出“密室剧本杀”内容监管第一步
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剧本娱乐行业发展迅速。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其原创精品不足、不良内容频现、侵权盗版严重、场所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业态健康发展。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有关精神,率先将“密室剧本杀”纳入管理范畴,并于2021年11月起草完成《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并实现了制度化,对全国开展探索新业态管理模式有着突出的借鉴意义。
一家剧本杀门店展示的剧本封面
创新新业态备案流程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场处处长李兵华介绍,目前已对“密室剧本杀”管理建立了务实便利的备案流程。一是实行灵活备案制,明确“经营单位应当自剧本上架之日起30日内,将自审后的剧本向所在区文化和旅游局备案登记”。据此,企业可以“边经营边备案”,备案管理不会影响其正常经营。二是明确“轻微变更免备案”,针对产品内容变更,明确只有在剧本的故事背景、剧情、角色、对白等内容发生实质性变化的情况下,才需重新备案,不属于实质性修改的无需重新备案。三是开通线上、线下两种申请渠道,经营主体既可通过“一网通办”线上提交申请材料,也可通过经营地所在的区文化和旅游局线下提交申请材料。
在谈到新的备案流程时,上海浩缈实业有限公司行政主管、Mr.X名牌负责人安娜用“绿色”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事先,市级或区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会给从业者召开座谈会,详细讲解备案过程,指导我们准备相关材料。”她表示,相关管理部门经常会组织商家开展政策解读、培训、业务探讨、座谈等活动,让从业者对疫情向好后的行业前景充满信心。
增强专业高效的审核能力
面对如此大量的内容,管理部门如何开展审核工作?李兵华介绍,为了提升审核效率和质量,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引入第三方智能审核系统,采取“机审+人审”结合的方式,提高审核效率。在此过程中,尝试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备案的原创剧本提供数字确权服务,探索在剧本内容创作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提供更多的确权方式和解决方案。同时,采用重点剧本重点审看的原则,将“通过备案系统统计的经营单位备案较多的剧本”“在主要平台上流量较大或交易较多的剧本”“行业内、媒体上有负面评论或报道的剧本”等列入审读审看的重点,从而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还开设了“原创剧本预申报通道”,创作方可将创作完成的剧本内容通过网上“预申报通道”先行提交文旅部门备案,以便建立剧本库。
形成制度化监管模式
《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于2022年1月正式发布。其中,对于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做了重点强调,要求“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容自审制度,配备内容审核人员,实施相应的技术监管措施,对经营中使用的剧本、设置的场景、提供的服装和道具等内容和活动进行自查与管理,保障内容和活动的合法性,并将自审通过的剧本提交文旅部门备案”。促使经营主体提高责任意识,主动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内容创作和鉴别筛选能力,把真正优质的文化内容呈现给消费者。
为何要突出强调这一点?对此李兵华表示,备案管理不是将行业“管小管死”,而是通过备案工作,督促企业切实做好“第一责任人”,守好安全底线,规范有序经营。为了促进这一新兴业态的良性发展,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实行开门监管,对全市剧本娱乐场所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排摸,组织头部企业负责人、行业组织及区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门、法律专家开展意见征询座谈会,广泛听取并认真研究各方意见和建议,形成了社会共识;与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消防救援机构、版权部门、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联合建立上海市密室剧本杀文化业态联合监管工作机制;依托2021年4月成立的上海市文化娱乐行业协会实景娱乐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上海市文化娱乐(实景娱乐)行业规范(试行)》和《实景娱乐专业委员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进一步加强行业自查自律。通过这些举措,实现了剧本杀内容监管制度化。
评审专家认为,新业态的兴起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但同时也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上海创新了一系列监管举措,对剧本杀的内容监管实现了制度化,对全国开展探索新业态管理模式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推广宣传价值。
江苏: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大戏原创现代昆剧《瞿秋白》演出剧照
看完“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大戏原创现代昆剧《瞿秋白》,新昆山市民侯女士说:“来昆山20年,从完全不懂昆曲到现在逢曲必听,是这方水土滋养了我。”今年8月至9月,“2022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如约而至,全国戏曲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以及“数字直播”“看百戏、游江苏”主题游等活动,通过“戏曲+旅游”“戏曲+时尚”“戏曲+科创”“戏曲+产业”等方式,探索戏曲发展新模式,也赢得了大批观众的赞许。
江苏作为戏曲重镇,昆剧、锡剧、淮剧、扬剧、丹剧、山歌剧等20个地方戏种各放异彩,107个国有文艺院团群芳争艳。从2018年开始举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了国内所有戏曲剧种“大团圆”,打造了新时代推动戏曲事业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戏曲盛会、百姓节日”,打响了推动全国戏曲传承发展的“金字品牌”。
打造中国戏曲“百老汇”,促进剧种传承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介绍,百戏盛典充分展示和利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成果,前3年组织全国348个剧种以及木偶剧、皮影戏共408个剧目在昆山演出,1.2万名演职人员参加演出,成为有史以来国内所有戏曲剧种集中交流演出、活态展现的首创之举。2022年起又推出“新三年新百戏”计划,构筑起全国戏曲剧种院团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的宽广舞台。
百戏盛典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各地对戏曲艺术重视程度的提升。不少地区组织专家对基层文艺院团进行业务指导,并出台了支持剧种创新发展的扶持激励政策。卫调花鼓戏、蓝关戏、徽剧、白剧等古老剧种通过百戏盛典亮相出彩,门巴戏、丹剧、睦剧等一些濒危剧种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探索“戏曲+”新模式,
推动戏曲融入生活
推动戏曲走向大众,不断提升和丰富百戏盛典的活动内涵,让更多人共享传统戏曲魅力和“水韵江苏”美好,是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宗旨之一。
“戏曲百戏百人百画”作品征集展览、“戏曲百戏进校园”、港澳台戏曲文化月等一系列特色戏曲文旅延伸活动,邀请参演院团艺术家、创作人员等举办戏曲展演和导赏讲座,普及戏曲知识,提升了群众欣赏水平和艺术素养。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还打造了一系列“白天观景、晚上看戏”文旅融合产品。策划推出“看百戏、游江苏”主题游,开发古镇休闲之旅、戏曲文化之旅、戏曲游学之旅等“观演赏景”精品线路,让人们从“到此一游”到“深度体验”,不仅感受美的风光、美的味道,而且感受美的人文,享受精神愉悦。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先后在昆山开展近250场演出,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群体关注戏曲,现场观众超12万人次,近2100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为拓展戏曲主客共享新空间,江苏全省建成500座左右及以下小剧场千余个,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戏曲剧目走出大剧院,来到曲艺书场、临水戏台等百姓身边的舞台。
传戏、育人,让戏曲薪火相传
繁荣发展戏曲艺术,精品和人才是重要支撑。江苏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家充分尊重、对艺术创作规律充分尊重、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充分尊重这“三个尊重”,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创作生态来打造,营造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打造的锡剧《烛光在前》、苏剧《国鼎魂》、淮剧《小镇》荣获文华大奖,并推出了一批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戏曲精品,形成了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江苏现象”。这些有效做法,都为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成功举办发挥了赋能效应。
百戏盛典既重视传戏,更重视育人。全国各省区市每年都安排观摩团到昆山观摩,上万名戏曲人、新老艺术家相聚昆山切磋技艺,百余位戏曲专家分12批观摩百戏盛典,发表文章百余篇约20万字。特别是今年百戏盛典在推动戏曲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举办全国戏曲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开展“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组织来自全国22个省区市50个剧种的学员集中培训。演员们普遍反映,百戏盛典给了他们走出来的机会,这样的学习交流大有裨益。
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深入实施戏曲振兴工作中,昆山(百戏)盛典是全国完成戏曲普查工作之后,在昆山推出的传统戏曲传承保护发展的优秀项目代表。该项目包含了多项中国戏曲前所未有的创举,推动了戏曲文化新生态建设,让昆山成为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的典型地区。
陕西安康:“乡村文化理事会”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元村乡村文化理事会成立大会
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三元村,位于县城以南1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923户2765人。近年来,三元村在党支部引领下,把讲奉献、有威信、热情高的文化能人贤士组织起来,通过成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聚焦群众文化需求和农村难点、热点问题,丰富和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内容,强化乡村文化治理“软实力”,推动乡村“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
三元村是陕西安康开展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工作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盲区问题,把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变为“最前一公里”,这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课题。陕西省安康市在各县(区)符合条件的行政村,通过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的方式,健全行政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文化自治组织建设,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全市动员 明确各方主体责任
新城社区乡村文化理事会成立大会
枞岭村乡村文化理事会成立大会
2019年8月,安康市启动在各县(区)符合条件的行政村开展建立“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工作。全市一区九县全部进行了试点村(社区)的申报,最终在32个试点村(社区)中率先开展文化理事会建设,具体包括制定乡村文化理事会章程、组建理事会、建立健全乡村文化理事会各类规章制度、聚焦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和总结推广试点经验。
陕西省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公共服务科科长陈启安介绍,安康市在试点工作中明确了各方的主体责任,如县(区)文旅广电局承担主导责任,县(区)文化馆、图书馆承担业务指导责任,试点村党支部、村委会承担试点实施责任;加强保障,实施过程中,安康市下发了《关于拨付乡村文化理事会试点补助资金的通知》,落实对每个试点单位的5000元补助并进行公示,同时强调加强对补助资金的使用监管、积极引导试点村(社区)广泛开展社会捐赠活动等。
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
三元村农民趣味运动会
“乡村文化理事会”建立以后,形成了一套村治规章制度,涵盖村务管理、党员管理、村民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依法治村的制度体系,党群干群关系不断融洽;积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公共文化资源不断激活。汉阴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工作人员张鸿雁介绍,三元村先后投入近400万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动员理事会成员、广大村民共同参与并自行设计、修建了三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总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功能部室齐全、设施完备,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活动“打卡地”。
乡贤茶话会
在文化理事会的引领组织下,群众通过自己“种”文化,将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文化需求不断得以满足,主人翁的身份不断凸显幸福感和获得感也逐渐攀升。一批带头人常年参与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策划,发挥“头雁”作用,用实际行动彰显“主人翁精神”。如紫阳县蒿坪村充分发挥新乡贤,尤其是年轻乡贤的作用,打造了“乡村文化理事会暨乡贤读书会”特色文化服务品牌;旬阳市金寨镇寨河社区,300余户扶贫搬迁群众乔迁新居,为让扶贫搬迁群众融入新的生活,金寨镇寨河社区按照乡村理事会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村民变居民的转变。
2022年中坝村文化点亮家园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
2022年紫云南郡社区文化点亮家园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活动
从文化管理到文化治理
“乡村文化理事会”打破了有资源无人挖掘、有阵地无人管理、有需求无供给的局面,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与本地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推动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有效对接。“乡村文化理事会”建立后,有效统筹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挖掘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开展以“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为内容的“三个一”公共文化服务,因地制宜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强化人才支撑,发挥“造血功能”,使文化理事会在美丽乡村文化治理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评审专家认为,随着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治理理念被逐步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安康“乡村文化理事会”建设不仅探索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而且破解乡村文化治理难题的思路和实践路径。在培育“乡村文化理事会”的相关实践中,突出体现文化治理思路中的“自治”思路,促进“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村级文化建设格局形成。
四川巴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
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镇秋池社区的光雾和谷康养度假天堂通过“政府主导、村级参与、社会资本投入为主力”的多元投入创新实践,成为整个川陕地区森林旅居旗舰项目,年均带动到景区游客约10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约1000个,带动周边百姓就业创业500余人。作为当地文旅康养首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其发展与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简称“文旅新区”)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密不可分。
近年来,四川巴中市委、市政府组建文旅新区,推行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管理体制,着力打造全市绿色经济增长极,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1月至9月,该区接待游客749.8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25亿元。
注重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创新
巴中市开展管理体制创新改革,采取经济区与行政区既紧密联系又适度分离的管理机制,整合南江县光雾山镇、通江县诺水河镇等7个乡镇优质文旅资源,成立文旅新区,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领导体制,积极探索授权赋能、封闭管理、市场化运作、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专注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
文旅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德平介绍,《巴中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8—2035)》《巴中市关于支持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从首位产业培育、授权赋能、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机制等方面给予文旅新区政策支持。
具体体现在:聚焦“3个有利”,精准放权——依法赋予文旅新区对统筹管理区域的县级管理权限,凡有利于加快文旅新区开发建设、有利于优化文旅新区营商环境、有利于文旅新区工作更加便捷高效的行权事项原则上一律分期分批委托文旅新区行使。启用“2号公章”,高效行权——将南江、通江两县涉及的部门职能公章,以及县人民政府土地审批专用章、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不动产登记专用章,以“2号公章”的形式授权给文旅新区管委会使用,其效力与原公章等同,实行“谁签批、谁盖章、谁负责”,有效破解新区文旅项目审批繁琐、部门难以协同难题。编制“1张清单”,规范用权——制定文旅新区内部权责清单,明确受委托权力事项承接主体、运行流程以及各环节的责任主体、责任事项、追责情形和追责依据,对所有权力、责任实行“一单统管”。
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
巴中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吴学毅表示,文旅新区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改革,一方面,光雾山、诺水河旅游景区发展加快,重塑了巴中经济发展版图,初步形成了北旅南城的发展格局。目前已完成九个院子民宿、“光雾山十景”等产业项目打造,成为巴中市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的主引擎和绿色经济核心增长极。
另一方面,文旅产业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旅、农旅、工旅、康旅、研旅、体旅”全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文旅新区通过财权、事权、人权相统一、相匹配的“管委会+乡镇”管理机制,大力促进了绿色生态、文化、工农业等区域资源的深度利用开发,正在加快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探索建设秦巴地区碳交易中心和秦巴生物多样性国家物种基因库中心,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区发展优势。深度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覆盖西部、纵贯南北、连接中东部的革命老区红色文旅走廊”。
大胆扩权赋能,加强人才保障
巴中市将文旅新区作为文旅康养首位产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除推行文旅新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赋予新区规划建设、资源配置等六方面职能职权之外,还积极探索推进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等方式办理部分或全部审批事项,依法依规授权文旅新区土地二级市场行政审批事项和房产预售管理等,最大限度精简办事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为新区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能。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文旅新区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实行新区机构人员“县区双重管理”,日常管理以新区为主,由新区统筹使用。探索创新聘用制的用人机制,支持文旅康养相关企事业单位引进紧缺人才。制定紧缺、高端人才引进专属政策,鼓励企业以协议工资、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按规定给予资金资助。加强高端人才集聚,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合作,建立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家智库,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吸引一批行业精英参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破解产业人才支撑不足难题。
来源:中国文化报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