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旅游业大盘点:面临巨大的挑战 释放新的生机
来源:本站 2022-1-11 12:00:00
2021年的中国旅游业呈现出“IP引领、区域突围、防疫出游、虚拟触达”等特征。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旅游业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也释放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IP引领 区域突围
文化和旅游部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26.8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 39.1%。数据背后是全国各地在政策推进、IP打造和区域突围方面的努力。
从全国各地的情况来看:在北京,9月20日,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国内市场迎来新的文旅地标。在贵州,今年8月,贵州发改委出台全力协同推进旅游产业化若干政策措施,支持旅游重点优质项目。在云南,累计安排2.25亿元支持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在新疆,上半年文旅项目总投资近百亿元。在陕西,2021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上,陕西省重点项目签约34个项目174.78亿元……
业界声音
打造IP已成为引领城市或区域文化旅游的前沿发展模式,为城市文旅产业的高端起步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文旅IP能推动城市或区域的内涵式发展,它着眼于城市发展中最为活跃的文化要素,以一系列有形或无形的生产创造为人们提供文化产品或服务。
在推进文旅发展的过程中,“带状/线性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区”等区域文化的概念脱颖而出。如北京“三条文化带”“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提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印发,以及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全面铺开等,预示着区域文化在我国文化整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区域突围意味着人们开始更多地从文化差异化、特色化和协同化的角度认识区域文化发展的问题。区域之间要素的聚类整合以及优化配置,将助力文化旅游的均衡发展。
(王林生 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关键词:冰雪旅游
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入倒计时,极大地带动了冰雪旅游消费热潮。即便在非冰雪旅游传统旺季的三伏天,“反季滑雪”依然备受消费者青睐。
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于提升国人冬季旅游、冰雪旅游的热情,推动体育旅游、健康中国是重大利好。但是对于冬季奥运会的助推效应应该秉持理性和冷静的预期。冬奥会虽带火了冰雪旅游,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需脚踏实地。
业界声音
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化路径,应从市场培育、市场研究、政策突破、产品开发等方面加以推进,也就是要厚培体育旅游的根基,不能急于求成。一是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儿童养成爱好运动的习惯和技能,在全社会养成全民爱好体育的习惯。二是要深入研究市场。对于体育运动、体育旅游一定要加强研究,防止给决策和投资造成误判;要深入研究市场的专业特点与发展规律,探寻投资回报的利润点和风险点;在发展布局上要体现差异和突出优势,发展节奏上要循序渐进。三是抓好政策突破。我国国民体育运动中的技能性参与者比例很低,原因之一是天、地、水上的限制太多,例如自驾车营地、海上垂钓基地甚至划船、“野泳”等都不是轻易就可批准的,只有实质性地放宽、放松管制,才可能迎来一个好的发展局面。四是做好产品开发。
(高舜礼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红色旅游
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形成的《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2021年,红色旅游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红色旅游在核心内涵、市场结构、游客行为、产品创新、目的地发展、融合方式、科技赋能等方面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
在2021年的调查中,41.7%的游客参加红色旅游达到3次以上,其中,7.1%的游客参与红色旅游超过5次。
如今,我国已经建成了300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十四五”时期我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数量有望进一步扩大,内涵将更加丰富,覆盖范围将更广。
业界声音
今年恰逢建党百年,各地掀起了红色旅游高潮。红色旅游的投资热也在进一步升温,如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旅游小镇等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同时,也酝酿着硬件投资过度的泡沫,因此,要注意规避此类问题。
由于红色纪念地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如何在免费参观的同时又能有适度的旅游收益,成为各地都在探索的一个课题。很多拥有红色资源的县市都建立了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每年能够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不可能是无限的,这就会出现培训生源的供求关系问题;占主体的个人自发前往红色旅游地的参观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主要基于个人喜好和市场影响力,而不是就地旅游或平均分配客源,这便会出现一些红色旅游地客源不足的问题,因此,围绕红色纪念地的旅游设施过度投入,就存在一定的现实市场风险。其实,对于红色纪念地的配套设施建设等问题,中央早就有保持适度规模的明确论断,各地相关部门应该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实施。
(高舜礼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防疫旅游 错峰出游
在持续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旅游业是遭受冲击最直接、最普遍、最深重的领域之一。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今年8月初,全国20个省区市的千余家A级旅游景区暂停开放。据携程、驴妈妈等平台统计,今年暑期因疫情,旅游订单退订率约为7成。
面对疫情冲击,很多景区也推出具体举措,比如,提前扫码登记、测体温;对购票点、景区入口等各区域实行动态流量管控;提前开园时间、前置检查点、优化游览路线,避免人员聚集;督促游客做好个人防护等。
业界声音
疫情下的旅游业总体来说还处于危机中,在这种情况下,信心显得比黄金更宝贵。业界出现了诸多预测、应对方法,但有些并不现实。比如线上旅游、网上观光等,居家浏览荧屏景色与真正实地旅游不可同日而语。比如让旅游企业网上带货、多种经营等,虽是民生所需,但无奈涉足此类营生的人太多,也就很难对旅游企业渡过难关有所帮助。
旅游业乃脆弱但富有韧性的产业,易受影响也易恢复,这在过去几十年是屡试不爽的。因此,注定了旅游业一旦遇到各种危机,便很容易“蔫”了,但之后仍有希望快速恢复。旅游企业何时能够挺过来,就看疫情之后是否还“活着”。旅游企业要打起精神、咬紧牙关、开源节流、吃糠咽菜,苦熬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高舜礼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键词:数字文旅 科技赋能
在疫情影响下的2021年,数字消费、沉浸式体验等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在科技的加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从近期来看,于12月24日开启的扬州华侨城梦幻之城灯光节暨第三届创想艺术季,以国风为内核,以扬州本地传统文化为骨血,设计制作了“国潮盛世”“四海镖行”“烟雨扬州”“虎虎生威”等多主题高科技灯组。故宫与腾讯联合主办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借助腾讯沉浸式渲染、图搜和全景声等技术,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古建与藏品中的纹样世界,领略其中的美与智慧。
在去年、今年,腾讯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连续发布报告,指出“数字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科技和文化、旅游融合成为未来的重大方向,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将风云迭起。
业界声音
数字文旅方兴未艾、势不可挡。数字文旅是新技术、新需求和新环境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结果。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应用是数字文旅的催化剂。另一方面,疫情多点偶发限制旅游消费,虚拟旅游、云旅游、数字博物馆等作为替代产品成为数字文旅发展的助推器。资源无限、时空无界、身份多元、数据驱动是数字文旅的主要特征。
在数字文旅中,数字技术是手段,文化内容和价值传播才是核心。相比科技创新在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中的“技术理性”,更应当关注和重视科技伦理与“价值理性”。基于数字技术而在文化和旅游领域寻求的垄断不可持续,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创造和价值传播才是文化和旅游业的根本要义。
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也开启了数字文旅建设的新纪元。元宇宙对现实世界虚拟化、虚拟世界经济化、虚实交互融合化的本质要求恰恰是数字文旅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未来,元宇宙概念下的数字文旅既需要多元价值共建共创、蓬勃发展,也需要在坚持科技伦理的基础上守正致远。
(宋昌耀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博士)
关键词:自驾游 周边游
据文化和旅游部网站消息,2021年端午节假期三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8913.6万人次,其中,选择城市周边游最高,占29.1%,选择城市和郊区公园的游客合计占34.4%,88.6%的游客出行距离在300公里以内。飞猪数据显示,2021年旅行度假类订单中,周边游占比近6成。
以山东威海为例,“千里山海”自驾公路自开通以来,单日自驾游客流量最高突破45万人次。“千里山海”自驾游的盛行折射着旅游风潮的变化。
自驾游热不热,从国家政策引领、各地规划跟进中可见一斑。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文化和旅游部所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于今年1月启动了“最美风景在路上”自驾游大型主题文旅活动。今年7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2021年上半年自驾旅游市场趋势报告》,面向行业提出了“自驾游融合创新发展”新命题,带领大家畅想“自驾+乡村”“自驾+避暑”“自驾+研学”“自驾+冰雪”等不同的自驾场景。同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多次提到自驾游,要求行业从服务体系、营地和线路建设等方面推动自驾游的发展。
业界声音
就像马蜂窝旅游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所说:“自驾游、周边游这种旅游方式,能够让我们把“诗和远方”拉到眼前,用脚步和车轮去丈量这个世界,发现新的未知,也发现新的惊喜。”
今年自驾也有一些不便,疫情影响下服务区关闭较多,以前二三十公里一个,现在要四五十公里。有些地方,像内蒙古或新疆,北漠风情很美,一直想去,但疫情检测手续繁琐。希望明年疫情可以得到更有力的控制。另外,专门服务自驾游的路线、攻略、热门景点的宣传力度还是不足,需要驴友自己去挖掘目的地和做攻略,还需要当地政府、企业根据用户需求做更多提升。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