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效、新经验 聚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二)

来源:本站 2024-10-14 12:00:00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名单,包括2022—2023年度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二十佳案例名单和38个优秀案例名单,深入总结提炼了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以改革创新成效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关案例聚焦文化和旅游领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和重要问题,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体现了文化和旅游领域在谋划推进综合性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旅融合及文化和旅游与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的新成果,对推动行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打造现代文化企业 激发艺术创作活力 本报记者  范海刚

近千天上演500场,场场爆满;从红遍国内到海外巡演,中国文化全球“圈粉”……这就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作为文化央企,近年来聚焦主责主业,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改革创新,着力发挥演艺企业集团聚合优势,形成以音乐舞蹈创作和演出为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现代企业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持续深化内部运行机制和经营管理创新,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坚定文化企业发展方向,构建以艺术创作、各类演出、对外交流为主业,艺术教育、文旅融合、数字创新为辅业的六大业务板块;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竞争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组织架构;持续用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品优秀的文艺队伍,健全人事、收入分配机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让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集团由传统院团生产模式转变为全面面向市场的平台型、集聚型、复合型生产模式。

转变艺术生产理念和模式,勇敢接受人民群众和市场的检验。文艺源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创作演出舞台艺术精品这一主责主业,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努力创作更多群众喜爱、市场认可的文艺作品。在创作组织模式方面,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建设,在陕西榆林设立采风创作演出基地,在河北廊坊设立“一带一路”创演基地;建立健全项目制管理方式,解决跨部门协作难题,提升艺术生产效率。在剧目生产表演方面,通过建立巡演、驻演、线上演出、艺术节演出、艺术季演出等多种演出布局,推动经典作品在全国多个地方轮番上演,把优秀作品送到人民中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新期待。此外,集团还组建东方街舞团,服务青年群体,引领街舞发展。启动“文化使节、文化名片”创作计划,服务新时代对外文化交流。在新模式、新理念的引领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推出了舞蹈诗画《国色》、舞乐《中国故事·十二生肖》、民族歌舞剧《扶贫路上》、音乐剧《绽放》等一大批精品佳作,特别是《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摘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等一系列奖项和荣誉。国庆期间,电影《只此青绿》上映,更多的观众通过大银幕感受到了这部集中体现中国审美和中国文化精髓的佳作。

推进开放合作,打造音乐舞蹈表演艺术的国家级创造创新平台。集团充分发挥演艺集团聚合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机构合作,输出创作和创意,实现优势互补,推进跨地跨界合作,达成战略合作百余项。创排的《诗忆东坡》《星辰》《天下大足》《将进酒》《飞天》《唯我青白》等艺术作品,不仅让集团从输出演出单一产品为主,向输出创作和多元化产品转变,也大大带动了地方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丰富了群众文艺生活。坚持创作与传播并重,深挖文化IP核心价值,开发剧目文创产品等,不断培育和拓展产业链条,将艺术作品转化为广受大众欢迎的文化消费品。

故宫博物院:

以前沿技术驱动文博领域数字化转型 本报记者  谭志红

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家拥有近百年历史的文化单位,形成了很多特有的、在很长时间内发挥积极重要作用的业务模式,也存在垂直业务领域多、条块分割、数据分散、办公协同难度大、流程长、效率低等难题。为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效能,故宫博物院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深化“数字故宫”建设,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

在深化“数字故宫”建设的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坚持问题导向,成立了“数字故宫”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为“数字故宫”建设精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以开放心态,与腾讯、谷歌、华为、钉钉等科技企业跨界合作,开拓探索与科技企业合作的路径和模式,不仅引入了最新技术,借用外力、外脑开展数字技术应用研究,更是引入企业管理的成熟思路和模式,以数字时代的工作方法快速响应传统业务的需求变化。

在推进数字化过程中,复杂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领域的高度细分往往带来一些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故宫博物院建成了“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等,通过构建“一盘棋”式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创新管理平台,实现了数据层面的集成和统一,显著提升了博物馆的数字化治理水平。“故宫·腾讯联合创新实验室”通过16处传感器将相关情况实时呈现在数字孪生智慧管理平台上。同时,通过平台对丝绢、青铜、纸张、陶瓷等不同文物的适宜温湿度进行预设,实现能耗监测系统全覆盖。故宫专属版钉钉移动协同办公平台将部分传统业务中“短平碎”的流程进行了移动办公转化,建设了多个可视化看板和多个便捷流程,让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掌握和处理工作信息,大幅度提升了办公效率、沉淀了决策数据。

如何进一步降低观众走进博物馆的知识门槛,让深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服务?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借助人工智能、知识图谱技术,让不了解、不熟悉文物的观众,也能够通过与文物相关联的自然语言找到所需的文物影像。输入想了解的文物名称,或者点击“热点词云”,就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文物影像。自2020年以来,观众在“数字文物库”栏目发起了超过885万次文物检索。故宫院藏文物及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沉睡在文物库或数据库中,社会共享成果明显。

为了让海外观众“云游”故宫,故宫博物院以多语种网站创新海外宣传推广,提升入境游服务能力。该网站覆盖英、法、俄、西、日5个语种,充分考虑海外观众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针对不同语种进行首页推荐内容的个性化设置。网站对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的“全景故宫”项目进行了多语种升级,提供中、英、法、西4种语种服务,高清呈现故宫古建筑417处,采集拍摄了多处建筑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为方便入境观众预约参观,故宫博物院网站开发了预约功能,提供5种语言选择,并且打通与银行的接口,解决了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通过提供多语言服务,故宫博物院吸引了更多国际观众,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自多语种网站上线以来,来故宫参观的海外观众数量从2023年7月的1.6万人次增长到12月的4.8万人次。

在“数字故宫”建设中,故宫博物院坚定用户思维,深挖数据价值,基于大数据分析辅助科学决策。2013年以来,故宫博物院开展线上观众行为分析研究,根据用户数据和调研反馈结论不断优化服务、丰富体验,形成了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在科技的赋能下,一个智能的、可移动的、全景化的故宫出现在观众面前。它提升了故宫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效能,让故宫的院藏文物在指尖、在云端“漂洋过海”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

元宇宙赋能,上海探索重塑文旅新未来

黄艺芹

在上海博物馆,“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让观众近距离了解金字塔的内部构造和历史脉络;在《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穿行”在繁花似锦的神都洛阳,开启奇妙探险之旅……今年暑期,上海结合科技、艺术、故事性等元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不仅提升了沪上市民游客的满意度,也为文旅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元宇宙作为一种可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的手段,能够将都市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转化为新型文化和旅游资源。面对新沉浸引发的体验变革、新时空带来的场景变革和新技术推动的产业变革,文旅行业正在加速布局元宇宙赛道。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基于拥有超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规模、领先数字基础设施优势,以及丰富的文化和旅游应用场景、海量的内容创意资源、活跃的创新创业文化等有利条件,主动求变,以元宇宙技术赋能,重塑文旅新未来。

在顶层设计上,2023年6月,上海制定并发布了《上海市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面启动实施数字文旅新基建、技术工具新突破、沉浸互动新内容、文旅元宇宙新场景、数字艺术品新赛道五大专项行动。到2025年,上海力争文旅元宇宙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建成2个到3个新内容创制产业集聚发展区,形成30个以上的创新示范应用。

在具体路径上,沉浸式体验的“爆点”项目成为重要抓手。准确识别新技术的演进阶段和趋势,上海开展行业发展规划,积极用好推优扶持政策,将示范项目的打造作为引领业态升级、促进市场繁荣的主要抓手,推动《风起洛阳》虚拟现实全感剧场、“三体·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体验等创新示范项目成为都市消费的“引爆点”,取得积极成效。

《风起洛阳》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目前项目内容已输出到杭州、深圳、南京等城市,落地8家门店。“消失的法老”数次延展,付费观众突破10万人次。今年夏天,以秦朝文化为背景的“秦潮觉醒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更是在开业不到两个月便创下门票销售额超300万元、单日人流量最高近1000人次的人气佳话。

运用元宇宙等技术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打开了文博场馆数字化的新想象空间。

2023年,中共一大纪念馆接待了293万人次观众,通过巡展等活动馆外线下受众超过400万人次。然而,两个数据加在一起还是让人感觉触达人群的有限。借由元宇宙科技赋能,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数字一大”服务矩阵打造了“数字一大”APP、“数字一大”小程序、元宇宙实验室等,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周公馆等跨越时空在数字世界中呈现,“数字一大·初心之旅”大空间VR(虚拟现实)创造了独特的红色沉浸式体验。

在产业生态上,聚力突破技术创新、内容创作、场景落地等文旅元宇宙产业链核心壁垒,上海推动形成文旅元宇宙企业图谱,并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授牌文旅元宇宙创新示范企业,推动新赛道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协同发力、整体突破。同时,多部门联动,推动以链主企业的重大项目为牵引,培育形成良好的文旅元宇宙生产创作生态。

元宇宙技术成果如何转化?上海文旅与元宇宙技术融合发展,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内容创意企业以场景为入口,构建元宇宙底层开放型技术生态。通过应用型集成创新,有效推动了虚拟现实和区块链技术的消费端落地。

当下,沉浸超感体验、虚实结合游览、虚拟现实演艺、虚拟实景摄制等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技术在上海正加速聚集、竞相涌现,已成为都市型和“Z世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新体验和新选择。上海正以更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供给回应市民和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湖南益阳清溪村:“文学+文旅”激发乡村振兴

新动能本报记者  张  玲

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的家乡,也是其20世纪50年代创作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背景地。半个多世纪以后,文学与这座乡村再次重聚——这一次,“文学+文旅”激发的乡村振兴新动能,使清溪村迎来了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清溪村抓住自身独特的文学IP资源优势,通过创新走好“乡村+文学+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千村一面,探索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清溪模式”。

沿着清溪村平坦宽阔的乡间大路前行,间或就有一座座书屋映入眼帘,名头还都不小。立波清溪书屋、王蒙清溪书屋、贾平凹清溪书屋、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近几年,清溪村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了21家以作家或出版社名字命名的书屋。这些书屋均由当地村民的房屋改造而成,庭院、布局、展陈等各具风格,一屋一特色,形成了当代作家或出版社冠名书屋群落。

依托清溪书屋等乡村文学新地标,这几年,当地邀请王蒙、莫言、阿来、刘慈欣、毕飞宇、麦家等作家来到清溪村采风创作、讲座授课、发布新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风景,持续扩大“文学清溪”的影响力。

建在清溪村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也于2023年5月对外开放。目前,该馆已收集入藏作家签名版图书约5万册,打造了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珍藏展示平台和创作交流平台。今年8月,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来到清溪村,就如何开展文学创作讲了“清溪一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不仅关乎村民个人素质的提升,更与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紧密相连。而清溪村创新探索的“文学+文旅”发展模式恰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加速器。

在立波清溪书屋的正中央,挂着一张周立波卷起裤腿在田间劳动之余小憩的照片。书屋主理人卜雪斌几乎每天都在这幅照片前向天南海北的游客介绍周立波与清溪村的故事。卜雪斌曾在江西做了数十年矿工,得知家乡打造文学村庄和作家书屋的计划后,他第一个报名申请,并如愿成为当地第一家书屋的主理人。在经营书屋和擂茶馆之外,卜雪斌仔仔细细读了几十遍《山乡巨变》,还走访十里八乡的老人,搜集整理了许多故事。“作为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农民,如今我也能开书屋、搞创作,这是‘山乡巨变文学村庄’赋予我的精神滋养。”卜雪斌说。

清溪书屋管理员队伍坚持“书屋户主为主,本村居民择优”的原则,并以“十天一训”的方式对讲解员、景区导游、民宿管理员开展培训。

“在书屋工作,守护的不仅是图书,更是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作家出版社清溪书屋管理员刘胜男说,除了向游客讲解书屋的陈设、做好书屋的日常管理,刘胜男还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据了解,清溪村还经常组织开展“文学清溪·耕读传家”全民阅读、清溪田野音乐诗会等文化惠民和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搭建起农民的“文化粮仓”、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今年暑期,清溪书屋群和依托书屋建设的书香民宿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住宿“打卡”。

当前,清溪村正积极培育和发展集文学微旅行、演艺产业、农耕体验、研学科普等于一体的文旅新业态,重点打造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一场沉浸式文学演出”、清溪剧院“一台文学大戏”、茶子花街“一条文学特色街”、清溪书屋“一次文学微旅行”等精品文旅项目,策划推出了主题活动套餐和特色游览线路,植入生态观光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农旅业态,开发文学研学实践基地、户外露营基地、产学研开心农场等“微旅游”市场,初步形成多条较为完整的文化和旅游服务产业链。

与此同时,清溪村鼓励村民参与文化和旅游配套服务,探索建立“公司+集体+农户”的管理模式,通过租赁村民闲置民房、合作运营管理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文化和旅游发展为村民提供清溪书屋管理员、讲解员、电瓶车司机、保洁员等1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此外,全村30多家擂茶馆、农家乐,40多家农家摊点也成为清溪村文化和旅游综合体不可或缺的一环。据统计,2023年,清溪村共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旅游收入1220万元,同比增长40.3%,其中,21家清溪书屋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

如今的清溪村,屋舍俨然、风景宜人、书香四溢,这片被文学唤醒的土地已展现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动人风景。

河南洛阳:改革创新绘就文旅沉浸画卷

本报记者  张莹莹

“以前穿汉服还担心别人异样的眼光,现在在洛阳,汉服已成为街头亮丽的风景线,汉服爱好者能尽情展示自己。”洛阳汉服爱好者王炫感慨。

河南省洛阳市作为十三朝古都,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然而,长期以来,洛阳文旅的发展面临着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体验项目等诸多问题。近年来,洛阳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锐意改革创新,围绕年轻人走出了一条“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新文旅发展新思路。

要破解文旅发展难题,必须抓住年轻消费群体。洛阳通过建设剧本娱乐产业园,推出“全城剧本杀”活动,开创了以城市为剧本载体的先河,让游客在解谜互动中感受古都魅力。同时,汉服文化的复兴成为一大亮点,通过举办汉服文化节、推出“着华服免费入园”等措施,汉服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走进洛阳市区,多元化的沉浸式消费场景随处可见,从明清老洛阳城到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再到现代文旅商融合的宋韵古镇、元宇宙产业园等,一街一景,各具特色。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的选择,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了主客共享的美好愿景。

如何发展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体验?洛阳从产品、业态、场景、营销和规范五方面着力,以颠覆性创意推出适销产品,如创新汉服及“剧本杀”体验产品,拉动消费;推动业态融合,找准契合点,实现“汉服+”多业态叠加,满足游客多重体验;立足历史文化资源,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抓住互联网传播规律,创新营销手段,聚焦核心传播要素,借助移动端等持续引燃“爆点”;注重引导规范,政府出台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如何吸引年轻人?洛阳推出满足年轻人个性化、多元化、体验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打造独特消费场景,运用创新营销方式以及政府合理引导规范,实现了文旅产业的成功转型。通过培优研学产业、做强城市露营、点亮“古都夜八点”等举措,洛阳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出圈”出彩?洛阳市紧跟潮流,将移动端作为主要传播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扩大城市影响力。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深度合作,策划了一系列热点话题和活动,有效提升了洛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让网红变常红?必须狠抓服务质量,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洛阳在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方面同样不遗余力:针对酒店民宿、交通保障、环境卫生、智慧文旅、景区景点等关键环节,洛阳实施了文化旅游“小切口”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分领域、分时段、分重点开展分析研判,清单化推进,全面优化城市接待能力和旅游体验。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振刊说:“未来,洛阳将继续坚持创新改革,解决固有问题,不断优化沉浸式文旅体验,为游客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