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赋能基层文旅发展

来源:本站 2024-10-22 12:00:00

近些年,短视频正成为媒体内容形态变革的主流趋势,赋能基层文旅发展。镜头里的风景让人向往,屏幕上的远方近在咫尺,有趣有料的讲解触手可及……短视频内外,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多维连接、深度整合。本版选取了短视频赋能基层文旅发展的数个案例,探究其走红原因和在文化传播、提升服务方面的有益做法。

打造英歌“气氛组”

1.png

英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普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英歌是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其形象源自《水浒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近年来,英歌表演视频不仅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上频繁出现,还传播到了国外,其豪壮的气势吸引了全球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有上百支英歌队。普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文生介绍,近年来,英歌短视频在网上的传播非常火爆,具有传播广、热度高、播放量大、国际化的特点。相关话题如“英歌舞把年味拉满了”“英歌舞堪称过年最强气氛组”等频频登上热搜榜。据统计,英歌相关话题在抖音等平台上的播放量已超过数十亿,显示出极高的用户兴趣和参与度。据抖音公益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英歌成为火遍全网的现象级热点,该平台上的相关短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6倍。来自潮汕地区的文旅创作者“光动潮影”说,今年以来,他以潮汕传统文化为主题制作了英歌、潮汕民居、广东凉茶等短视频,作品总播放量突破8000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广东揭阳普宁南山英歌舞蹈团团长陈来发介绍,南山英歌队的队员几乎都有抖音号,他们不定期发布英歌舞排练、演出的短视频,不少未经剪辑的英歌视频能获得数十万播放量和上万次点赞。“短视频的记录和传播,让英歌被更多人看见。表演时,队员沿路看到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地拍摄,跳得更起劲了。”陈来发说,在短视频的助力下,英歌不仅是潮汕人的乡愁,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今年春节期间,南山英歌受邀到英国伦敦表演,其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运槌迅猛的气势,吸引了当地70多万名观众观看。

英歌短视频为什么会在网上爆红?陈文生认为,首先,因为英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得益于年轻群体的广泛参与和创新。不少英歌队员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创新了阵法和招式,为传统英歌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年轻人的喜好。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英歌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其能够迅速传播到全国甚至全球。“英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走红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更加显得珍贵和重要。”陈文生说。

今年国庆期间,英歌热度不减。10月1日,普宁市流沙西街道南山社区组织开展“盛世华诞·英歌献礼”英歌舞巡演活动。队员们踏着刚劲有力的步伐,手执英歌槌上下翻飞舞动、交错翻转叩击,配合鼓声不断变换队形,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微信指数平台统计数据显示,普宁英歌的热度指数不断攀升,游客查询“普宁英歌”关键词,了解普宁国庆活动的意愿强烈。

陈文生介绍,英歌的走红增强了普宁人民的文化自信。他们更加珍惜并致力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积极向外展示普宁的文化魅力和风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当地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英歌的传承和创新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同时,邀请专业人士对英歌进行改编和创新,加大对英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培养更多的传承人和爱好者。

普宁市还积极推动英歌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开辟英歌主题旅游线路,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同时,将英歌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  谭志红)

直播乡村“热辣滚烫”

2.png

抖音足球嘉年华现场彝族服饰展演    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供图

2024年国庆假期,四川省凉山州共接待游客390.78万人次,同比增长20.15%,旅游总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19.24%。其中,第七届开海节、大石板古村非遗会客厅、建昌古城开城门仪式等传统民俗活动在短视频宣推助力下,氛围十足,让未到凉山的网友也“体验感”满满。这不是当地第一次依靠短视频助力文旅发展。于今年7月火把节当晚举办的“抖音足球嘉年华”西昌站总决赛就吸引了941.8万人次线上观看。据悉,开赛以来,该赛事依托火把节、民俗表演、特色市集等多重元素加持,共吸引了超过2398.8万人次观看直播,活动相关话题播放量达4.9亿。在短视频助力下,以赛事为契机打造的足球与民族节日相融合的特色活动,让凉山的好风光被更多人看到。

“抖音足球嘉年华”旨在以足球之名,迎八方来客。“平台发起足球嘉年华,不只是组织几场有胜负结果的比赛。”抖音体育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将凉山作为嘉年华首站,除了当地浓厚的乡村足球氛围,还因为火把节象征的光明、团结和希望,与足球运动所倡导的价值观高度契合。

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凉山的独特魅力,“抖音足球嘉年华”策划了一系列特色活动,除了全程直播足球比赛外,还邀请了“海选未来”“星球计划”等足球公益项目的发起人,为当地青少年带来公益训练课。比赛间隙,彝族非遗月琴表演、火把节传统活动朵乐荷舞蹈以及斗鸡、斗牛、摔跤等原生态民俗表演轮番上演,尤其在决赛现场,伴随着现场彝族牛角号和唢呐声,彝族歌手吉克隽逸、诺米为家乡激情开唱,在千年非遗“打铁花”震撼的背景下,身着盛装的彝族姑娘小伙纵情歌舞,唱响了乡村“文旅+体育”的“热辣滚烫”。

“把乡村足球、火壶、打铁花表演纳入火把节,这在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西昌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嘉年华探索“赛事+文旅”的新形式,把乡村足球、民俗文化、特色市集融为一体,进一步带动西昌暑期旅游。

网友的关注和喜爱再次证明体育、民俗、文旅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传播和发酵后,能够起到带动文旅发展的作用。据小渔村烧烤足球队队员何江勇透露,足球队的许多队员都是川兴镇海丰村的烧烤经营户,因临近邛海,过去许多村民以打鱼为生,海丰村也得名“小渔村”。“我们村的烧烤本就因食材新鲜小有名气,近期的火把节和足球嘉年华更让村子的客流量大增,有的店铺一天能接待上百桌客人,晚上要忙碌到两三点钟。”

“此次嘉年华正值火把节期间,吸引众多游客会聚西昌,酒店、民宿预订率明显提高,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产业消费增长。”西昌市副市长马思林表示,一系列尽展“民族传承、体育风采”的文体旅活动不仅让市民游客过足了瘾,更让网友沉浸式感受凉山民俗文化与体育魅力。他表示:“通过短视频的广泛宣传,西昌的美丽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更多人所知晓,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效提升城市形象。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夏天,抖音公益和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发起的“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落地凉山。截至目前,活动覆盖凉山州8328个文旅经营主体,线上商品14万个,带动文旅交易5202万元。

(本报记者  付远书)

“小屏+出屏”让广西文旅“支棱”起来

3.png

广西米粉文化研学旅游体验团打卡窑埠古镇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小砂糖橘”“科目三”……今年以来,广西以短视频为主要形式的百亿级网络传播频频“出圈”、火爆全网,为当地带来了泼天流量,也点燃了文旅市场。

国庆假期,广西各大旅游景区景点、热门商圈人潮涌动,传递假日文旅市场的蓬勃活力。“国潮+文旅”激发家国情怀,线上、线下都洋溢着“中国红”。广西全区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100多场次,举办“村晚”200多场次、歌唱祖国群众歌咏活动110多场次、百团汇演活动100多场次,参与活动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其中,升旗仪式成为众多游客和市民“国庆必打卡项目”。南宁邕州古城景区上演《璀璨邕州·老友南宁》大型沉浸式光影演绎,阳朔《印象·刘三姐》每日连演3场和《桂林千古情》每日演出10场,均达到日最高演出场次。各大博物馆举办189项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吸引游客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文化。同时,网红打卡地人气“爆棚”,桂林推出“七星Walk”项目,柳州龙潭公园日均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新的网红打卡地带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据携程数据,国庆假期,广西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1%,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66%,出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3%,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45%。桂林象山景区、崇左德天跨国瀑布景区、北海涠洲岛景区等,成为近期飞猪旅行上最热门的广西景点。

今年年初,广西11个勇闯哈尔滨游学的“小砂糖橘”成为全网“顶流”。之后,广西“老友”与东北“老铁”开启跨越4000公里的文旅互动,“南北CP”从“交换冬天”到“交换四季”的友谊更是被传为佳话。“小砂糖橘”热点升温后,“沃柑橘长”“遇龙河金龙巡游”等系列创意短视频无缝接力。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旅系统发布各类短视频超过3841条,总播放量超过14亿次。

“我们主动跟进,延续网络热点,通过‘小屏+出屏’将流量变‘留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信息科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区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广西乘势塑造广西“三月三”、桂林山水、螺蛳粉等特色IP,打造文旅新亮点,向外界讲好“广西故事”,让流量持续“增量”。“广西文旅支棱起来”“最近宣发很大胆,可以加鸡腿了”“我看了都想去广西”……今年以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出品的广西文旅宣传视频及系列创意短视频陆续投放,《行走的广西》《来广西遇见奇妙的朋友》《赏广西玩不停》《来广西划水》《来广西看多样文化的传承》《广西奇遇之天上掉水果》《AI广西》等视频一经播出,火遍全网,屡屡“出圈”,获得广泛关注与众多好评。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潜力巨大,但再香的酒也要走出巷子、让人知道,因此需要在创意宣传和营销上下功夫。”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过竹表示,及时反应、做好预案、系统推进,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全媒体宣传矩阵,是不断提升“秀甲天下壮美广西”文旅品牌形象的密码。

为扩大“广西三月三”文旅IP知名度,“三月三”前后,广西文旅部门策划开展“冬/春游广西”黄金季推广活动,制作“广西三月三”系列文旅融合宣传短视频,以广西的风景、风俗、风情、风趣、风物等为素材策划创意短视频,推出了《世界那么大只有歌仙在放假》《广西三月三有你不会输》《碰彩蛋》《画饼》等系列创意视频,同时开展“春游广西”抖音直播活动,邀请24位旅游达人、导游等赴崇左、百色、南宁、柳州等地开展直播活动,相关话题多次登上抖音热榜、同城榜。“春游广西解锁新花样”“广西上春山”等话题,吸引大众参与互动讨论,话题多次冲上热搜榜。

“创意短视频等线上宣传可以火爆一时,但要持续保持宣传质效,在练好内功的基础上,还需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不断扩大文旅品牌影响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信息科技教育处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宾  阳    通讯员  莫  曲)

“乌兰察布之夜”走红记

4.png

“乌兰察布之夜”人潮涌动      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供图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意为“红色的山崖”。近年来,“乌兰察布之夜”在网上走红,首次播放点击量8000万。视频中的舞台绚烂夺目,互动项目吸引眼球,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寻找视频中的“诗与远方”。

“乌兰察布之夜”的迅速走红,带火了当地的文旅产业,网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游玩攻略。面对这“泼天的富贵”,当地的景区、文娱场所、民俗酒店纷纷推出了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国庆期间,“乌兰察布之夜”为游客定制了专属的消费券,每人可以领取3张。漫步在灯火辉煌的街区,140家商户推出的特色美食、娱乐设施、特色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夜幕降临,电音与篝火的结合为游客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张敏是乌兰察布一家酒店的经理,她说:“暑期和国庆假期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候,酒店房间需提前3天预订,‘乌兰察布之夜’带火了我们的生意。”

“乌兰察布之夜”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于2023年6月开街营业,今年是运营的第二年,每天从19:00到23:00不间断进行风格不同的演出。这里有露天演艺舞台12处、娱乐“打卡”装置18个,今年还新增了妗姐相亲舞台,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为了适应信息化发展,项目团队围绕街区里的美食品鉴、儿童娱乐、沉浸体验、“打卡”互动、演艺欣赏五大功能区,制作宣推文案,推向互联网,引起广泛关注。

慕名而来的湖南游客王欣然说:“‘乌兰察布之夜’的敦煌鼓舞、月光宝镜十分惊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舞蹈,很有特色。”丰富的演出内容,震撼的舞台效果,从古典舞到民族舞,每一场演出都为游客带来不同的视听盛宴。为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打卡”地,“乌兰察布之夜”依托春节、国庆节等节点,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创新推出游客喜爱的特色文化活动,让游客记住乡愁,给游客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了乌兰察布地区的独特风情。国庆假期前三天,“乌兰察布之夜”为游客特别设置了爱国有奖问答互动环节,参与答题的游客都可以获得一枚象征荣誉的小红旗,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同时,舞台上还上演了喜迎国庆的国风舞蹈,为广大游客提供了举国欢庆的文化盛宴。此外,游客不仅可以和演出人员互动,还可以进行才艺表演,代入式的游玩方式带来全新的体验。

随着“乌兰察布之夜”知名度不断提升,其内部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成为当地十分注重的工作。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团队的同时,还解决了周边人员的就业问题。据统计,整个街区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余人。

乌兰察布察右前旗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磊说:“‘乌兰察布之夜’项目运营期间,周边的餐饮、酒店、商超每天爆满,全旗日均新增游客10万余人,高铁站日均新增客流量1万余人。旅游旺季到来,线上住宿营业额增长40%。‘乌兰察布之夜’火爆‘出圈’不仅带动了街区内商户的增收,还将全旗各个点位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

‘乌兰察布之夜’项目已成为察右前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乌兰察布之夜”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街区在保持现有运行模式的同时,还将制定实施与街区资源相符的市场开发、营销策略,并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包括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优化。整合投资、产品、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旅游平台、线上和线下旅行社加强沟通合作,持续强化街区的品牌影响力。同时对街区内的工作人员开展全方位、多形式、持续性的服务内容培训,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招募与工作岗位相匹配的旅游管理人才,内部员工实行激励计划,保持工作人员的服务热情和工作激情。

一条街区带火一座城,“乌兰察布之夜”的新发展机遇为当地文旅融合铺就了新路径。如今的“乌兰察布之夜”已经不仅是网上的“热搜”名词,还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本报记者  王  慧)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