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可盘活存量资源

来源:本站 2025-2-19 12:00:00

去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24个试点项目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形成了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飞越中国影院,参观者坐上“飞行器”,俯瞰华夏大地;在吉林长白山传奇飞行体验馆穿云破雾、俯瞰山河、飞越四季;在北京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感受可以“听”的画面、可以“看”的音符;在山西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见证不同时空的三晋大地;在陕西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做一回唐“潮”人……今年以来,数字科技的加速发展,让沉浸式休闲业态跑出了加速度,成为培育新型业态、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推进数字科技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打造数字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壮大文旅经济新动能,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24个试点项目依托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场所或相关空间,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并融合文化创意等元素,通过文旅融合、虚实结合等方式,让游客深度介入与互动体验,形成了旅游新产品、消费新场景。

01政策引领:加快培育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

“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光影技术、数字技术等技术让沉浸式文旅成为可能。同时,沉浸式文旅项目不仅能作为增量内容存在,还能通过全新的方式盘活存量资源。除了技术的进步、内容的植入、体验的深度,沉浸式文旅的发展背景还包含了政策的促进、成本的约束等因素。”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旅游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曾博伟说。

2014年至今,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建设一批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打造一批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街区,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重点项目及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发展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

在各项政策措施的引领推动下,智慧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这是国家首次将“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作为智慧旅游的建设方向。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深入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建设工程,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发布《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试行)》、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5G+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组织开展智慧旅游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启动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项目推选活动、开展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荐遴选暨培育试点工作等,为沉浸式文旅的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此次公布的24个试点项目中,共有4所文博场馆、5个休闲街区、3座主题乐园、7处旅游景区、3家旅游度假区、2个产业园区,这些在智慧旅游赋能下文旅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数字技术与文旅空间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从老故事到新内容、从老地方到新场景、从老资源到新产品、从老产品到新业态的华丽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厚重的文旅资源‘活’起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对于推动城市更新、培育“文旅+”新产品及延伸文旅业态和产品的发展半径、带动能力和辐射空间等都具有积极意义,未来将牢牢把握数字经济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借助科技的力量,加快培育开发智慧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动”起来,让人们在旅游中感受“科技+文化”的新魅力。

02市场反应:沉浸式体验拉动文旅新消费

今年以来,我国文旅市场加速回暖,智慧旅游新产品、新场景的打造,为恢复和扩大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成为文旅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今年暑期,24家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消费同比增长200%以上,营收总额超过1亿元,消费人次达300万。

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自去年年底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营收超过8000万元,其中,仅春节期间就接待游客1.7万人次,暑期游客日均接待量达3000人次。作为常设性数字艺术空间,teamLab不仅展示了40多件全球首发和亚洲首发的数字艺术作品,还创造性地开发了沉浸式茶屋、艺术餐厅和彩绘工厂等一系列衍生数字艺术空间。光禹莱特CEO、teamLab无相艺术空间总经理王冬介绍,数字科技在该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工作站为艺术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提供了数字创作和编辑的工具,激光投影机的使用可以将艺术作品投影在各种复杂的空间表面上,传感器设备用于捕捉观众的动作或环境的变化,实现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游客万成体验后表示:“teamLab在北京的展示空间中打造的作品没有物理边界,创造出了超强的沉浸体验。”

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自开业以来,日均游客接待量7000人次,累计接待游客量超过100万人次,实现全网曝光量总计75亿次,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以不俗的成绩提振了文旅行业的信心和西安文旅经济的市场热度。

“街区通过在2.4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内注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IP与唐文化元素,打造出集全唐空间游玩、唐风市井体验、主题沉浸互动、唐乐歌舞演艺、文化社交休闲等为一体的新消费场景,再现唐朝都城长安的独特风情。”陕文投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卢涛介绍,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在开发上遵循文化复刻、经济释放及沉浸体验的原则,街区从演艺、场景、NPC互动以及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建成可视化的运营管理平台,实现了智慧化、可视化管理。

“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涌现,使得旅游景区不仅仅只是观赏自然景观、历史遗址和不可移动文物的区域,更成为了追求深度体验的文创空间和新商业业态下旅拍、角色扮演、剧本杀等流行时尚的消费商圈和平台入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张凌云说。

03显著特征:数字技术与文旅空间深融合

数字技术与文旅空间的有机融合,是沉浸式文旅的显著特征。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看来,沉浸式旅游通过空间和场景的重构,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更加深度的融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丰富的感知体验,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场景,让更多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传统旅游空间在叠加技术和文化之后焕发新活力。

在山西,平遥县棉织厂旧址上改造而成的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利用扩展现实、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反重力喷泉装置等科技手段,结合平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再现了平遥古城的盛况。

在“漫步云桥”“光影四季”“泗水归堂”等七大主题展厅,通过异形投影、虚拟现实、空间音频、激光雷达捕捉等技术的综合性运用,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跨越;在球幕光影秀区域,16台投影仪通过融合软件汇集成一个画面,投射至半球巨幕墙上,配合立体环绕音效,沉浸式效果显著。“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全方位增强了游客的沉浸感、参与感和体验感,进一步推动了平遥古城走向国际。”SoReal焕真·平遥科技艺术馆负责人郝娟说。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将“5000年华夏文明”“老家河南的根亲文化”“郑州的铁路文化”等话题标签融入一场场戏剧之中,立体展现黄河文明、诠释中原文化。通过旋转升降台为主要载体的幻城剧场,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火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通过智能控制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文明之光激光投影秀利用激光投影技术,配合夯土墙,采用投影设备,辅以激光灯、麦田雾森等设备融合而成。一千年前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重现在面前,组成历史的巨幅画卷。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河南郑汴洛旅游带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动机”,它的开城公演,对加快河南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效应。建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入选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进一步激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深度挖掘中原文化内涵,推动河南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原故事、黄河故事、中国故事。

数字技术与文旅空间的有机融合,可以有形、有感、有效地促进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丰富新业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是推动城市更新、强化文化赋能、培育“文旅+”新业态、新场景的重要方式。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翱翔·飞跃地平线项目,通过4D巨型屏幕投影技术和超失重喷雾仿真飞行将玩家变身为雷鸟,从探险岛起飞进行环球飞行之旅,例如俯瞰世界最具代表性的13个景点,探访游历每一片大陆和海洋,前往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城市和自然奇观。

位于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多元的展示手段和差异化的先进科技手段对大运河文化进行了多维度的集中展示,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该空间广泛应用电子沙盘、环幕、投影、裸眼3D、红外技术等多媒体技术,构建现代展示展演与古代沉浸式场景相结合的体验空间,并通过游戏型教育模式构建,让观众获得个性化文化教育体验,探索出了一条在文化公园内打造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项目的新路径。

新兴技术的运用同时也让展览、展示、展演在博物馆内融为一体,在传承运河文明、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旅游景区是具有优美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充满历史传说和传奇故事背景及氛围的空间场所,但未来旅游景区最具价值的不仅是资源禀赋,而是基于资源的景区自创IP和百千万级以上的线上线下私域流量。”张凌云分析,这将成为智慧旅游发展的新赛道,也是文化和旅游部推出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的意义所在。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项目培育、人才培养、交流合作、宣传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探索出一条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并具有数字科技显著特征的数字文旅新产品发展之路,更好地推进数字经济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壮大数字文旅经济规模。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