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级旅游景区文旅融合深度实操路径研究——基于创建、运营、迭代三阶段的系统性阐述
来源:本站 2025-11-13 12:00:00
2025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将“文旅融合”首次列为5A景区前置条件,标志着文旅融合从“自选动作”变为“硬性指标”。新标准以“六个强化”为指引,要求5A景区在文化特色、智慧旅游、绿色发展等方面提供可验证、可量化、可复制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肇庆星湖、威海华夏城、四川碧峰峡、德清下渚湖等最新创建与提升实践,系统梳理文旅融合在5A景区全生命周期中的具体实操做法。
关键词:三位一体、四步转化、八大融合业态
一、顶层设计:以创建标准为纲,建立“三位一体”模型 1. 指标解构:将新标准中“文旅融合”7项评分点细化为32项二级指标,形成“评分—任务—责任—资金”四张清单。 2. 模型构建:文化(Culture)—旅游(Tourism)—生态(Ecology)三位一体模型,确保文化叙事、旅游体验、生态承载力同步增长。 3. 路径规划:创建期(0—18个月)重文化梳理与场景落地;运营期(19—60个月)重业态迭代与品牌输出;迭代期(60个月后)重IP资产化与跨区域输出。 二、文化挖掘:从“资源清单”到“故事资产”的四步转化法 步骤1:资源盘点——建立“文化基因图谱” • 物质文化:世界遗产、考古遗址、历史建筑、非遗工坊; • 非物质文化:传说、仪式、技艺、味道、音乐; • 自然文化:地质剖面、天象景观、生物多样性。 步骤2:价值提炼——构建“文化主题轴” 以黄山为例,提炼“山水+徽学+非遗”三大主题轴,每条轴下设2—3个一级故事包。 步骤3:故事转译——开发“场景脚本” 采用“时间—空间—情绪”三维脚本法,将抽象文化转译为可进入、可互动、可消费的场景剧本。 步骤4:资产确权——形成“IP资产包” 通过数字版权登记、商标注册、外观专利等方式,把故事脚本固化为可交易、可融资、可衍生的资产包。 三、产品体系:八大融合业态的模块化落地指南 1. 文化演艺:实景演艺、行进式演艺、水上演艺,遵循“白天一景、晚上一剧”原则; 2. 研学旅游:与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标准对接,设置8大科普课堂、6条主题游线; 3. 非遗体验:建立“前店后坊”模式,游客可体验端砚、徽墨、扎染等制作全流程; 4. 主题住宿:文化主题民宿、遗产酒店、帐篷营地,要求“一宿一故事”; 5. 数字沉浸:AR/VR导览、全息投影、数字人讲解,实现“云游—实游”无缝切换; 6. 夜间经济:夜游航线、夜市集、夜读书吧,打造“月光消费”动线; 7. 节事活动:24节气主题庙会、非遗周、音乐节,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排期; 8. 文创零售:景区专属IP+城市级伴手礼,线上线下同步发售,客单价目标≥80元。 四、场景营造:三大空间设计规范 1. 沉浸式空间:采用“5D沉浸剧场+AI交互”技术,游客量在高峰期可实现15分钟一场循环演出; 2. 夜间化空间:统一色温2700K—3000K,灯光秀时长控制在8—12分钟,避免过度亮化; 3. 微度假空间:15分钟步行圈内配置“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植入露营、飞盘、桨板等轻运动场景。 五、智慧治理:数字孪生平台与数据资产运营 1. 数字孪生底座:对5A景区进行1:1三维建模,集成客流、车流、环境、能耗等18类实时数据; 2. 数据资产分级:公共数据(气象、交通)、经营数据(票务、零售)、用户数据(画像、轨迹)三级脱敏管理; 3. 智慧场景应用:20秒入园、15秒入住、AI客服、无人机巡检、客流预测与承载预警,实现高峰期“削峰填谷”。 六、运营机制:三元协同商业模式 政府端:设立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按“创建奖补+运营补贴+绩效奖励”三段拨付; 平台端:成立景区文旅融合投资运营平台,引入SPV(特殊目的公司),实现“投建管运”一体化; 市场主体:通过特许经营、业态分成、众筹众创等方式,引入演艺公司、民宿主理人、非遗传承人等多元主体。 七、品牌营销:线上线下一体化“超级文化入口” 线上: • 构建“1+N”新媒体矩阵,1个官方主账号+N个业态子账号; • 与抖音、小红书、B站合作开展“云游5A”24小时慢直播; • 发行数字藏品(NFT)门票,绑定线下权益。 线下: • 推出“景区+城市”联票,联动博物馆、剧院、商圈; • 打造“高铁+景区”主题列车,设置AR车窗; • 与国际邮轮公司合作,将5A景区纳入岸上游线路。 八、保障体系:三张清单 政策资金清单:中央预算内投资、文旅融合专项债、REITs、绿色基金; 人才智库清单:设立“景区文旅融合实验室”,与高校共建硕博工作站; 动态评估清单:采用KPI+KCI双维度,文化活化度、游客满意度、社区共享度、生态友好度四项权重各占25%。 九、典型案例实操复盘 1. 肇庆星湖:通过“粤书吧”嵌入景区8个节点,实现阅读+观景+非遗体验一体化,游客停留时间延长1.2小时; 2. 威海华夏城:44个废弃矿坑生态修复+5A景区创建同步完成,获评国家级实践创新基地,带动周边地价提升3.8倍; 3. 四川碧峰峡:2024年研学游客达1.6万人次,占总体游客量12%,研学客单价高出普通游客2.7倍; 4. 德清下渚湖:湿地IP“朱鹮”衍生20余种文创,年销售额突破1200万元。 十、结语:从5A景区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以标准为起点、文化为灵魂、科技为引擎、运营为核心,国家5A景区可在3—5年内完成从“观光目的地”向“文化体验综合体”的跃迁,并进一步通过IP输出、管理输出、模式输出,迈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来源:文旅规划设计联盟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