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游客中心打造成景区地标?

来源:本站 2025-3-27 12:00:00

游客服务中心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设施之一,提供游客信息咨询、导览服务、票务预订、文化展示等多项服务。

相关设计应注重便捷性、舒适性和多功能性,包括设立信息咨询台、提供地图导览、设立休息区、展示当地文化特色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体验,促进旅游发展。


游客服务中心4.0时代


游客服务中心,是游客与目的地联系的“第一印象区”,目前游客服务中心进入了数字化、沉浸化、特色化、多元化的4.0时代。

数字化服务:整合先进的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游客服务,包括在线预订、自助导览、定制化推荐等功能,提升游客体验。

互动体验:打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空间,引入互动展示、体感游戏、VR体验等元素,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参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可持续性和环保:设计应考虑到可持续性和环保要求,采用环保材料、节能设备,设计合理的废物处理系统,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引导游客关注生态保护。

体验式学习:结合教育元素,打造体验式学习空间,通过展品解说、互动展示、主题讲座等形式,让游客在游览中获得知识和启发,提升参观的教育性和文化内涵。

多元文化融合:设计应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展示当地特色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值得注意的是,游客中心的建筑可以理解为"具有标识性的文化形象IP",外观上要塑造标志性门户形象,将文化符号采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融入建筑设计中,提升建筑的标志性和艺术价值。还需要充分考虑人流在其中的穿行,并保证各个对外功能可达性强,方便游客进行下一步行为活动。

室内则要打造"多元化业态及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够接待游客和展示信息、提供服务,同时要考虑到办公及管理功能,兼顾家庭游客的需求,提供儿童游乐区、休息室等服务。在购物和美食服务方面,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特色民俗风情,同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生活方式,创造出具有文化底蕴和现代氛围的商业空间。


案例参考


那拉提草原游客中心

那拉提草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境内,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无垠的草原在广袤的大地上肆意地起伏,深深浅浅的绿勾勒出柔美而有力的线条。

以草原上花朵为原型勾勒出建筑的轮廓,然后拟态空中草原的地形,营造出一个如山峦般连绵起伏的大屋面。

1743131273414078019.jpg

起伏的屋面与绵延的草原山丘的走势遥相呼应,宛如一个微缩的空中草原。建筑延续了草原的有机景观,模糊了人工与自然的边界,使得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

海口西秀公园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位于海口西海岸南片区西秀公园入口处,经历了3年时间的设计与建造,游客中心已于2023年3月落成开放。它如一颗被拾至岸边的圆润卵石,卧于盎然绿意之中,枕着海浪涛声,为到访椰城的游客增添了一处体验独特的空间场所。

1743131294007089432.jpg

游客中心的主要形体由出挑的屋顶构成,屋顶根据曲线划分为四个跌级层次,由高到底直落到地面,这既是对水的姿态的抽象表达,也是对传统民居建造形式的致敬。

建筑外立面全部采用高透的超白钢化中空玻璃,使室内空间更加开放与自由,游客在室内游览的同时也可以观赏到360°的公园景观。通透的玻璃幕墙也让屋顶形体,以轻盈的姿态悬浮于雨林之上。

1743131315200036463.jpg

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景区入口游客中心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简称“景区”)位于黔西风景旅游环线和贵阳-安顺-兴义风景旅游带的交汇处。大瀑布景区是黄果树的最核心区域,也是家喻户晓的打卡胜地。

游客中心通过覆土建筑的形式将主体功能隐入绿坡,游客中心、管理用房、回迁餐饮三大部分功能分别设置在流线两侧和末尾,既注重原有地貌,又将土方工程做到最小。

1743131335497023955.jpg

进出游径由两条近四百米长的石板瓦片坡屋顶蜿蜒覆盖,形态呈白水河涌动之势,与传统建筑的棱角分明不同,此次设计将天际线留给了起伏的山峦,消解建筑体量并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743131353384075641.jpg

崇州·竹艺村游客中心

崇州·竹艺村游客中心是一次关于四川“竹文化”的建筑实践,也是对“意象建筑”理论更深入的思考与应用。

竹艺村游客中心则以竹笋、竹鞭和竹编三个自然和人文意象“赋象”和“见意”。竹鞭的形态和功能转化为游客中心前端的长廊坡道,长长的曲廊穿梭在大树间,不但解决了建筑高差和残疾人坡道的问题,也成为输送游客的重要通道。

竹笋形态的大屋顶和装饰幕墙,采用长条状的深灰色铝镁锰板和半透明聚碳酸酯板两种虚实对比强烈的材料编织而成,将竹编的形态和技艺突显出来。

1743131383791043756.jpg

海绵公园研学+游客中心

建筑场地处于武汉团结大道的南北两侧,北侧为公园的游客中心主建筑,南侧为研学中心的教学区、宿舍区和办公楼,以及户外活动场地;设计旨在打造一个立足于海绵公园的海绵研学综合体。

游客中心一个结合地形的非标准四边形,为了减少建筑面积挖掉了中间的体块,形成一个内向的圆形广场。它的负空间形态反而成为了这个建筑最具辨识度的一面。

来源:文旅规划设计联盟  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